網絡消費網 >  區(qū)塊鏈 > > 正文
蘋果造車再添實錘 特斯拉最大勁敵將至?
時間:2020-12-22 16:26:06

12月21日,據中國臺灣《經濟日報》報道,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,將在明年第三季度(9月)發(fā)布,比原先的外界猜測規(guī)劃至少提前了兩年。

《經濟日報》稱,據供應商透露,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,近期向和大、貿聯(lián)-KY、和勤、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企業(yè)提出了備貨要求,并將相關業(yè)者列入首波供應鏈。因應對Apple Car 備貨需求,和大、貿聯(lián)等廠商已全面爆單。

本月早些時候,還有媒體報道稱,蘋果的芯片制造合作伙伴臺積電正在與蘋果合作開發(fā)“自動駕駛芯片”。

顯然,蘋果正在加快腳步進軍汽車圈,其造車的真相,也漸漸從幕后走到了臺前。

“謊言重復一千遍,就變成了真理”

過去幾年時間里,關于“蘋果造車”幾乎每月都會有新消息和猜測流出,期間夾雜著媒體各界關于“蘋果到底是不是要造車”的討論和推斷。

從沒有哪家企業(yè)像蘋果一樣幾年如一日地被傳造車“緋聞”,而且每次都熱度不減。

更微妙的是,即便日復一日地上熱搜,關于蘋果到底是在整車制造(造車),還是只是作為供應商研究自動駕駛技術,始終沒有定論。

蘋果造車就是在外界“莫須有”的各種猜測中成長起來的——

2013年,蘋果在全球軟件開發(fā)者年會(WWDC)上正式推出了“iOS in the Car”車載系統(tǒng)(后更名為CarPlay),宣布蘋果開始進軍汽車領域。

2014年,蘋果首次被傳涉足“造車”。

2015年,知情人士透露稱,蘋果汽車已經征招了數百名員工開始“造車”,項目代碼為“Titan”,團隊將在距離蘋果公司位于Cupertino總部附近幾英里的一處私人地方開展工作。

彼時,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稱,蘋果計劃最早于2020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。(如今看來,當時的說法基本屬實。)

種種風波后,2018年,關于蘋果造車的消息終于添了一記實錘。2018年10月,前特斯拉三號人物、負責整車研發(fā)和制造的高級副總裁道格·菲爾德更新了自己LinkedIn的身份信息:蘋果公司Special Projects Group(以下簡稱“SPG”)的VP。

道格·菲爾德公開身份后,有媒體隨即發(fā)現(xiàn),依據LinkedIn的不完全統(tǒng)計,在蘋果SPG名下有將近1200名員工,其中300多名來自特斯拉,170多名來自福特。

彼時,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教授克里斯·戈德斯曾發(fā)出感慨:“你只要發(fā)現(xiàn)硅谷哪位與汽車相關的高管突然離職并去向不明,那他們多半是去了蘋果。”

再后來,關于蘋果造車的進展幾乎每月都有新聞傳出,不知是創(chuàng)新難產還是厚積薄發(fā)。

但與此前不同的是,這一次,相關供應商已被傳開始了備貨和運轉,這說明蘋果的造車進程已經到了量產前最關鍵的一步。

蘋果的底氣

在輿論層面,蘋果始終是造車新勢力的“先行者”,關于其造車的猜測已經持續(xù)了6年;但從品牌發(fā)布和首款新車亮相時間來看,蘋果無疑屬于后來者,而后發(fā)的蘋果究竟有哪些底氣后發(fā)制人?

首先,軟件開發(fā)能力。

對未來電動汽車而言,智能化和自動駕駛程度是衡量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元素之二。過去的蘋果汽車每每被曝出動態(tài)進展,也基本都是圍繞這些方向。

一方面是自動駕駛領域,蘋果早已在有條不紊地推進。

從2015年開始,蘋果便屢次被媒體曝出在從事自動駕駛相關研發(fā),2016年,蘋果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(NHTSA)提交了一封公開信,信件內容證實蘋果正在大力開展自動駕駛的研究工作。

2017年,蘋果再次向加州監(jiān)管機構提交了一份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計劃報告,并獲得了測試許可證。

此后的2017年6月,蘋果CEO蒂姆·庫克首次公開承認蘋果正在研發(fā)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。

直至現(xiàn)在,蘋果的自動駕駛研發(fā)始終在有條不紊推進中,擁有了不少相關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專利,近日,蘋果正與臺積電合作研發(fā)自動駕駛芯片的消息也不脛而走。

2020年5月,據Apple insider報道,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凱蒂·休伯蒂預計,今年蘋果將在汽車研發(fā)上投入近190億美元,這對所有汽車企業(yè)而言都是筆不小的研發(fā)投入金額。要知道威馬今年拿到的100億元人民幣融資,都已經是新勢力有史以來的最大單筆融資。

一方面是整車制造領域,蘋果已經獲得了上百項專利。

尤其是2019年以來,幾乎每周,蘋果都有新的專利申請,而且內容涉及自動駕駛、智能座艙、智能車身三大方面。

并且,蘋果其實屢次憑借相關汽車專利登上熱搜,原因就是其專利內容的確在業(yè)界具有“前無古人”的顛覆性。

我們隨便看幾個例子。

比如,其主要應用于汽車天窗的“可拆卸面板組件”,專利內容就是天窗有一個可控的可變半透明區(qū)域,可以隨時切換為透明或不透明;

主要應用于顯示器的“外觀集成”,可以將顯示屏與一個覆蓋層結合起來,這樣顯示屏就可以作為汽車整體設計的一部分適時隱藏;

可伸縮的保險杠系統(tǒng),能讓車子在低速情況與人發(fā)生碰撞時,自動改變碰撞發(fā)生時的接觸位置和長度,減少對行人的碰撞損傷;

具有自動對準裝置的充電站,可以讓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到充電站并自動插入插頭充電;

車窗可以隨時隨地調整顏色和透明度,怎么舒服怎么來;

懸架可以實時識別路況自動調整,車內乘員乘坐始終保持舒適狀態(tài),并減少輪胎的磨損……

凡此種種,不勝枚舉。

可以說,這其中的很多專利都是足以對汽車行業(yè)起到顛覆作用的”黑科技“。

其次,蘋果對人才的吸引力。

據海外媒體報道,在汽車相關領域,蘋果對人才的投入下足了血本,所以“沒有一家傳統(tǒng)企業(yè)能夠抵擋住蘋果的挖角攻勢”。

比如戴姆勒-奔馳北美研發(fā)中心CEO、谷歌負責搜索和AI的高級副總裁、特斯拉負責整車研發(fā)和制造的高級副總裁等等都被蘋果成功挖角來做汽車,電池公司A123、特斯拉、英偉達、Mission Motors、Here地圖、蘇黎世聯(lián)邦理工學院等公司均是蘋果重點“挖人”的對象。

2017年,被蘋果大規(guī)模挖人擊中痛點的電池公司A123不得已把蘋果告上法庭,而Mission Motors作為一家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甚至因為大規(guī)模被挖角而向法院遞交了破產申請。

本身科技公司與傳統(tǒng)車企相比,在薪資方面就具有很大的優(yōu)勢,再加上蘋果自身的影響力與大手筆,相關研發(fā)人員自然覺得前景可期。

這使得蘋果可以直接根據需要,從傳統(tǒng)汽車產業(yè)招到高質量的人才。

第三,蘋果的品牌影響力和獨特生態(tài)。

這點不用細說,單看手機業(yè)態(tài)就能看出來,現(xiàn)在的iPhone其實已經創(chuàng)新能力不足,相比華為、三星等太多品牌都已沒有了創(chuàng)新和功能優(yōu)勢,但為什么其價格和銷量依然居高不下?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的蘋果品牌和生態(tài)。

品牌力無需多言,除了蘋果,曾經有過造車想法的科技公司其實不勝枚舉,但沒有一家企業(yè)能像蘋果這樣受到長期持續(xù)地關注,連續(xù)六年因為同類話題頻繁上熱搜。這就是蘋果的品牌力量。

至于蘋果的系統(tǒng)生態(tài),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。

在今年6月蘋果申請的汽車相關專利中,有一項專利是關于FaceTime的,其具體內容是可以將汽車的擋風玻璃變成AR-HUD屏幕,通過“屏幕”和OS、iOS系統(tǒng),可以直接實現(xiàn)FaceTime視頻通話功能。出于安全考慮,在駕駛過程中,F(xiàn)aceTime電話并不會擋住駕駛員視線,副駕可以看到完整的畫面,主駕只能音頻通話;當車速下降或停止時,駕駛側才會顯示FaceTime畫面。

這種基于OS和iOS系統(tǒng)的生態(tài)閉環(huán),就是其他車企或軟件供應商不具備的優(yōu)勢。

除此之外,即便是打造汽車相關的全新生態(tài),蘋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。

各路選手紛至沓來

但其實,留給蘋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。

隨著特斯拉等新勢力品牌的護城河逐漸建立,市場對后發(fā)品牌所需要的創(chuàng)新能力要求無疑會越來越高。加之從品牌人氣和忠誠度來看,現(xiàn)在的蘋果早已不復當年,其在手機市場的地位也漸漸被華為等品牌擠占、甚至取代。

今天蘋果造車消息再次傳出后,除了表示期待,滿腹吐槽的網友也不在少數,“是不是電池需要一天一充?”、“買車送充電樁嗎?”等等都是網友對蘋果造車的調侃與質疑。

除此之外,近來被傳言即將加入造車大軍的科技公司不止蘋果一個,亞馬遜、谷歌、索尼……都是名單上潛在的種子選手。

2020年10月,已經有消息稱亞馬遜將與Rivian合作將推出電動貨卡車,首批下單十萬輛,預計明年8月亮相,2022年交付。

據透露,目前汽車配套供應商和大工業(yè)已經在為某新廠加速AI智能化產線布建,計劃在2021年第2季度新增六條產線并投產,還有和勤、富田等供應商也在擴能擴產,不過由于已簽署保密協(xié)議,以上廠商均表示無法透露更多細節(jié)。

唯一可以確定的事,電動汽車的世界,正變得越來越精彩。

關鍵詞: 特斯拉 蘋果

版權聲明:
    凡注明來網絡消費網的作品,版權均屬網絡消費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網絡消費網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    除來源署名為網絡消費網稿件外,其他所轉載內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熱文

網站首頁 |網站簡介 | 關于我們 | 廣告業(yè)務 | 投稿信箱
 

Copyright © 2000-2020 m.netfop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 

中國網絡消費網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
 

聯(lián)系郵箱:920 891 263@qq.com

備案號:京ICP備2022016840號-15

營業(yè)執(zhí)照公示信息